過去長時間中國經濟增長偏快,偏熱,貽誤了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時機。現在回落,恰恰把經濟下行的壓力轉變成轉調的動力
“今年中國經濟不平衡、不協調,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。”24日下午,知名經濟學家、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在濟南做客齊魯大講壇時表示,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很大。
“煤電油運”判定經濟增速
“判斷經濟發展情況,除了研究統計數據,還可以通過煤、電、油、運四方面來立體感受。”姚景源說。
“用電量下滑,經濟增長不可能向上。”姚景源表示,今年1-2月份,全國日平均用電量是129億千瓦時,而去年12月日平均用電量是140億千瓦時,“一天少用了11億千瓦時。”他以2011年為例,全國用電量4.7萬億千瓦時,而2011年的GDP是47萬億元,“一度(千萬時) 電帶來10塊錢的GDP。一天少了10億度電,就知道經濟掉了多少。”
煤主要看庫存。“如果全社會煤炭庫存急劇增加,就說明全社會經濟在往下掉。”姚景源表示,從2008年到2011年的4年內,全國煤炭庫存總量是2400 萬噸,而2012年8月全國煤炭庫存量達到34800萬噸,“說明社會需求疲軟,經濟增長速度在下行。”
此外,物流和經濟增長也關系密切,經濟增長一定要有相應的物流量。“物流方面最主要的是鐵路運輸,因為鐵路是運輸主體。”姚景源說,今年2月,鐵路貨運總量是310億噸,而1月份是344億噸,去年2月是313億噸,無論同比還是環比,當前鐵路運輸總量都在下降。
“從煤電油運等方面來看,均顯示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在放緩。”姚景源說。
“適度的經濟增速下行不是壞事。”姚景源表示,過去長時間中國經濟增長偏快,偏熱,貽誤了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時機。現在回落,恰恰把經濟下行的壓力轉變成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的動力。
技術創新化解通脹壓力
“物價問題事關民生和社會的和諧穩定,一定要把穩物價放到宏觀調控的重要位置上來。”關于物價問題,姚景源認為今年物價走勢不樂觀。“輸入型通脹壓力大。”姚景源說,發達國家經濟體要自救,都在印鈔票“放水”,直接導致全球經濟流動性泛濫,這必然要推高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特別是原材料的價格。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進口國,這種狀況勢必會對我們形成輸入型通貨膨脹的沖擊。此外,勞動力價格在上漲,土地價格在上漲,動力能源價格在上漲,環境保護成本也在上漲,“在經濟學上就構成了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的壓力。”姚景源表示,對于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壓力,應當是靠技術進步和創新,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化解。“但我們的問題恰恰是創新能力不足。”再就是糧食價格的穩定。姚景源表示,物價上漲一個很重要的結構性特征,就是“越貼近民生漲得越厲害”,尤其是肉禽蛋菜等農產品,而今年糧食能不能繼續豐收,帶有不確定性,“不能掉以輕心。”